张祖庆:《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课件、视频、电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祖父的园子 视频 张祖庆:《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课件、视频、电影)

张祖庆:《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课件、视频、电影)

2023-08-14 05: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张祖庆:《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课件、视频、电影)

聚焦儿童阅读,搭建读写平台。

《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张祖庆

导 读

本文内容涵盖文本解读、教学构思、教学设计、关于萧红的电影以及课件下载路径、教学视频片段,内容超级丰富,建议耐心读完后收藏或分享!

《祖父的园子》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统编教材之前,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曾入选过它。

过去人教版里,它是略读课文;而今统编教材里,它是精读课文。

看过不少文本解读,大部分解读者都把它当做散文来读。如果单就这个文本来看,它确实是散文,具有散文的所有特质。但是,如果读过《呼兰河传》,我们便不能把这个文本当作散文,而要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这篇文章从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中节选的。自传体小说,虽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原型,但不等同于作者的生活,因此,把它作为散文来解读,是不妥的。

既然是小说,就得还原小说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

一、“写给祖父”:《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

1911年6月1日,萧红诞生于东北黑土地。

在祖父的呵护下,在后花园里,萧红慢慢地长成了少女。

1930年,19岁的萧红,因为抗婚,被迫离开了家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寄居哈尔滨,避难青岛,成名上海,蛰居东京,重返上海,转移武汉,辗转西北,重返武汉,避难重庆,客逝香港……

萧红的情感世界,始终在漂泊。她一生都在追求爱,但一生都没有得到一个男人从一而终的爱。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这些在她生命里走过的男人,都只有一段时间的交集,最后一个个离她而去。

唯有写作,才是她终生情感所寄。

《呼兰河传》1939年写于香港,1940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彼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没有主角,没有主轴,像一首散文诗;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成就了她“回忆式”小说写作的巅峰之作。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呼兰河传》第三章。这部分主要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慈祥的祖父带给她的欢笑。

在萧红笔下,那后花园,简直无所不有。“黄瓜、茄子、玉蜀黍、大芸豆、冬瓜、西瓜、西红柿,还有爬着蔓子的倭瓜。”“青的青、紫的紫”,“红的绿的,深的浅的”。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祖父。

萧红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度过的那段岁月,真让人羡慕。跟着祖父学诗,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喊得把“房顶都要震坏”了;萧红可以让祖父在井里捞鸭子烧了吃,直嚷嚷“这鸭子真好吃,我要掉井里的”;萧红给祖父头上戴一束香香的玫瑰花,“笑得在炕上直打滚”……

多么好玩童年,多么好玩的祖父!

萧红在《呼兰河传》后记里,看似平淡却又深情地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萧红《呼兰河传》

这句话,如果把它移到全书扉页,也是非常贴切的。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本写给童年的书,也是写给祖父的书。

二、“爱与自由”:萧红作品的解读密码

萧红的文学成就,总体来说,是被人低估的。

作家林贤治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萧红爱人类,尤其爱弱者。萧红写作随意,写到哪里算哪里,这也可视作自由天性的一种表现吧……我更看重的是萧红追求和坚持的东西里面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与传统社会的价值的冲突。酿成萧红的悲剧,不单纯是性格方面的原因,如果萧红追求的不是自由,不是个人尊严,而是物质利益、个人财产之类,结局会大不一样。”

“爱与自由”是解读萧红作品的两个关键词。

爱,是极其重要的关键词。

萧红爱祖父,祖父也爱萧红。因此,在《呼兰河传》第三第四章里,才会有那么多明亮的书写。

当然,萧红也爱底层的每一个生命。在“黑夜”中担心地活着又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尖刻无聊心眼儿小的老厨子;勤恳忠厚爱妻小的冯歪嘴子;率真开朗却被活活虐待致死的团圆媳妇……一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段段悲惨的命运,让我们嘘唏不已。

值得注意的是,在《呼兰河传》这部小说里,几乎不提自己的不幸。她“绝不通过舔吮自己的伤口来感动他人”(张莉《刹那萧红,永在人间》)。

另一个关键词,就是自由。

在萧红的文学世界,处处都有她为追求自由而发出的呐喊。她在《呼兰河传》中,多处借文中主人公“我”,书写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关于这点,下文将结合具体的文字深入解读。

三、“三座园子”: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

把《祖父的园子》还原成小说——虽是节选,完全像散文,但它本质依然是小说。我们不妨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解读这个文本。

人物:祖父、“我”、园子里的万事万物;

情节:“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自由地玩闹;

环境:大花园。

好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是,细细品读,我们就能读出简单背后的丰富。

这里着重说环境描写。

这个文本中,一共有五段具体描写花园。

第一自然段,写花园大;第二段,写花园色彩鲜丽;第三段,写花园的来历。第15段,写花园里太阳是特别大的;第16自然段,写花园里万事万物很自由。

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这段话,很奇怪。

明明写“我家有一个大花园”,但作者却偏偏不写花园里有哪些花,怎么漂亮。这段话,没有一句话是直接写花的,反而都在写园子里的“昆虫”。看起来“离题”,恰恰是作家匠心独运之笔。园子里昆虫多,不正因为花多吗?不写一朵花,却见满目繁花。

侧面描写!实在是高!

而且,这段话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先概写有哪些昆虫,再聚焦一只“满身绒毛”飞不动了的蜜蜂。蜜蜂采了很多花粉,所以,“一动不动了”。这,不也是在写“大花园”么?

处处无花,处处皆花。

此外,这段话里的色彩描写,也值得关注。

这一段,写的是“我”小时候的“眼中园”。

接下来,我们看第16自然段。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如果把这篇文章比做交响乐的话,开篇,是旋律舒缓的行板;这段话,则书高潮迭起的华彩乐章。

段首一串排比,写出花、鸟、虫的自由。短句+稍长句的组合,节奏感、韵律感特别强烈。读起来,特别欢快。

接下来的四、五两句,点明段意。

接下来的句子,从倭瓜开始,更是将“自由”的意思演绎到极致。“……愿意……就……”句式的一唱三叹,更是把万物争先恐后、自由生长的况味,书写得淋漓尽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不怎么样,就不怎么样。这,不就是对“自由”的最生动的诠释吗?

(点击视频,看看学生爬到桌椅上的场景)

这段话,有这么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是节奏感变化。短句子和长句子的错落,读来朗朗上口,异常欢脱;

二是句式的重复。“……了,就像……”,“……愿意……就……”,回环复沓,极具张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句式、关注反复、关注“愿意”“就”等特别的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再回读前文,从萧红小时候跟着爷爷做过的淘气事中,感受她曾经在祖父呵护下的“自由自在”,进而理解,写园中万事万物的“自由”,其实是在抒发对童年往事的怀恋,对家乡和祖父的思念,对自由的强烈渴望。这叫“借景抒情”。

第16自然段,是作者小时候的“心中园”。

点击观看教学片断2

再看第15自然段。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这段话,也特别值得关注。

祖父的园子,难道没有阴雨、没有下雪、没有泥泞?

肯定有。

但在作者的记忆里,园子似乎没有下雪、没有下雨、没有泥泞,始终“太阳特别大的,天空特别高的”“太阳广袤四射”……

这是作者成人后的“梦中园”,这是她魂牵梦绕的园子啊!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这段话,特别有诗意。如果我们以诗的格式来排列,便会读到这样的句子:

太阳

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

天空是特别高的

太阳光芒四射

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

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

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凡是在太阳下的

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拍一拍手

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

叫一两声

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你看,这不是一首绝妙的诗吗?!

著名作家茅盾曾如此评价:“《呼兰河传》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浓浓的诗意,多彩的画面,淡淡的伤感。茅盾的评价,精准、到位。这也是我们在教学“呼兰河传”时,所要把握的基调。

关于环境描写,我们梳理一下:

《祖父的园子》,实际上写的是“我”记忆中的园子。

这园子,有三个:

生机勃勃的“眼中园”——样样都有;

念念不忘的“心中园”——一切自由;

魂牵梦绕的“梦中园”——光芒四射。

四、《呼兰河传》教什么

分析了创作背景、解读密码、写作特色和文体特征。那么,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呼兰河传》到底教什么?

我以为,以下几个内容,是必须要教的。

1.初步了解自传体小说文体特征

要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是自传体小说;要告诉学生自传体小说的特点(以作家自身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文中的“我”一般意义上就是作者,但不完全等同于作者,一般以第一人称叙述),渗透小说创作的简单背景。

2.关注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重点)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文本特点所决定的。

如何表情达意,我以为当关注两个重点。

一是思考:为什么写花园的段落,作者没有把重点聚焦在花园如何美、如何大,而是浓墨重彩地写花园里万事万物的自由?(从篇章结构角度,理解文本的主旨,感受作者如何表情达意)

二是通过体验式朗读,感受独特的句式、独特的修辞、独特的用词,充分表达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从品词析句入手,感受作者如何表情达意)。

3.从“这一篇”,走向“这一本”

教师要带着孩子们初步体悟萧红独特的“叙事诗”“多彩的风土画”“凄婉的歌谣”的写作风格,进而推荐他们阅读《呼兰河传》(或《小学生萧红读本》)。

附:最新版《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祖父的园子》最新版教学设计(附课件下载)

【教学目标】

1. 速读课文,捕捉文章重点信息;运用摘录法、圈划法,归纳、提炼文本重点信息,学会长文短读。

2. 借助视像化、体验式朗读,感受萧红文字的独特魅力,在读中体会作者如何借助侧面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感情,初步体味萧红文字独特的“阳光味道”,激发进一步阅读萧红文字的兴趣与热情。

3. 通过“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的全新解读,领悟萧红的童心世界和对祖父、对家乡的怀想之情,进一步产生阅读《呼兰河传》的强烈愿望。

【预设流程】

板块一 浏览课文,鸟瞰园子

1. 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篇很长的精读课文,主要通过速读、默读与朗读进行学习。

2. 借助脚注,弄明白课文的来龙去脉;补充:《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小说;一般来说,自传体小说中的“我”指作者本人,但不完全等同。

3.思考: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园子呢?速读课文,寻找文中对园子直接描写的段落,并从这些段落中,找出关键词语,概括这是怎样的园子。

(提醒学生:初读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跳读,扫读,快速检索重点句段,不要逐字逐句读,这是信息时代一种很重要的阅读策略。学习策略之一:找重点段、摘关键词)

预设:学生会找到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和第16自然段。

板块二 眼中之园,样样都有

1. 交流第一段。这一段你圈出了哪几个字,来概括这个园子?(预设:样样都有)

2. 这园子里都有些什么呢?(学生圈划园子里的事物,交流,正音,提示难读的词语。)

3. 这花园,简直就是“昆虫大观园”啊!这就奇怪了,课文开门见山就说“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可是读完整个第一段,不见作者对一朵花的具体描写。这怎么能说是个花园呢?花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从哪里读懂了这是个“大花园”?)

4. 感受侧面描写的精妙。引导关注“满身带着金粉”、“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小毛球”,思考作者这样细致的描写,和“花园”有什么关系?(只有满园花开,才会有那么多昆虫的喧闹;蝴蝶、蜜蜂,才会沾满花粉。不写花开,满园花香,这叫侧面描写!这就是高明的文字!萧红的文字,是值得细细品读的。)

板块三 心中之园,一切自由

1. 这园子,还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继续交流。

2. 关注17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中,你可以摘录哪几个词语,概括这个园子。(预设: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都活了——教师引导归纳:一切自由)

3. 设疑:按理,写园子,作者要重点写园子的大和美。但从这篇课文看,作者重点却花在写“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这是为什么?(我们到文章中去找原因。暂时搁置问题)。

4. 既然作者说,“一切都是自由的”,那么这段话究竟写了哪些自由之物?(请用笔圈出自由之物。)

5.视像化朗读。师:学习写景的文章,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脑子里可以浮现这个事物的画面,然后用个性化的方式,将事物的样子再现出来。比如“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这句,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鸟真的飞得很自由?

(学生尝试练读——教师示范点拨:通过声音的拖长,速度的快慢,再现事物的自由。)

比如:鸟飞——了,就像鸟在天上——逛——似的。

(学生用视像化朗读的方法,选读其中的一两句——指名读——带读——齐读)

6. 现在,同学来代言园子这些事物的代言人,愿意代言谁,就把文中的事物,改成“我”。例如:我飞了,就像我在天上逛似的。

7. 学生自己练习——指名学生体验式朗读,读出万事万物的自由。(当学生读到“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时,可把凳子、桌子假想成架子、房子,站到凳子上,桌子上用肢体语言去感受万物的自由。)

8.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段话读起来特别带劲?你认为这么带劲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反复的写法;通过对比品读,研究“愿意”“就”等字所传递的率性、自由的味道。)

9. 深入思考:这园子里的花、鸟、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能告诉萧红自由吗?(不会)那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为了表达萧红心中的自由)

10. 回读前文,想一想,萧红在这个园子里可以自由自在地做哪些事情?最能表现她的自由的你认为是哪一件事情?(自学——讨论——交流,师生提炼: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绑蚂蚱、浇水、睡觉……)

11. 是啊,真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爱的爷爷,萧红在园子里才这样自由自在。(师生引读祖孙形影不离地生活在园子里的句子。)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仿句:祖父( ),我( )

12.小结,回应:作者写园子里一切事物的自由自在,其实是写自己心中的自由自在啊!这园子,是眼中“样样都有”的花园,也是心中“一切自由”的乐园啊!(板书:眼中园:样样都有;心中园:一切自由)

板块四:梦中之园,光芒四射

1. 确实,这是一个无比自由的园子。让我们也一起到这个园子里去好好地玩玩吧。这里,一切都是自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生对话:

想栽花,就( )

想种菜,就( )

……

想睡觉,就( )

2. 疯够了,玩累了,让我们美美地躺在树阴下睡一觉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静静地进入梦乡。(悠远的音乐渐起,教师范读课文最后四段,读后,用如梦似幻的语言,将孩子们带入梦境。)

3. 师:也不知睡了多久,你,你,你,你们,渐渐地睁开了眼睛。来,谁来和大家分享,刚才在园子里梦见了什么?(学生描述虚拟梦境)

4. 是啊,就连梦中的一切,也都是自由自在的。我们虽然没有去过萧红和祖父的园子,但依然可以梦见这自由的一切。可以想见,童年的萧红,也一定会在这“样样都有、一切自由”的乐园中,梦见园子里的一切的。而事实上,萧红离家以后,这园子里的一切,就真的只能在梦中出现了。萧红18岁的时候,祖父永远地离开人世;19岁,萧红被迫离家出走;直到1942年,萧红因为医生的误诊,死于香港……整整12年啊,萧红都没能再看一眼她魂牵梦绕的园子。她只能,在梦里,一次次又一次地与这园子里的一切重逢。

5. 其实,萧红记忆中的这院子里的一切事物,不仅仅是自由的,更是无比地明亮的。屏幕呈现16自然段——

6.齐读后追问:难道,这园子里,从不下雨吗?从不下雪吗?从没阴天过吗?那为什么在作者的记忆里,这园子总是那么明亮,那么光芒四射?(太阳让万物欣欣向荣;有了太阳,才会有一切事物的生长;太阳带给人温暖……所以,萧红觉得这园子里太阳是特别大的。完善板书:梦中园:光芒四射)

7. 师补充:在萧红的文学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写到太阳。而且,萧红笔下的太阳,总是那么明亮、温暖,那么光芒四射。(屏幕阅读《小学生萧红读本》中,关于太阳的几处描写。)

8.总结升华:太阳带给人光亮、温暖,萧红的很多文字,也因为太阳而明亮。萧红的人生是不幸的,但有了祖父这一轮明亮的太阳,她的文字和人生就有了光亮。

拥有太阳,生命就有了自由和光亮!

(完善板书,画一个大圆,将所有内容都括进去)

板书:

祖庆老师《祖父的园子》最新课件下载方式:

第二步:在【祖庆说】后台对话框,输入“祖父的园子”,即可获取。

群文阅读|文字里住着童年(张祖庆执教,李祖文评析)

《祖父的园子》竟可以学得如此创意无限!

从《祖父的园子》到《呼兰河传》,大阅读可以这样做!

-----END-----

来源 | 祖庆说

编辑 | 一墨 审核 | 旷雪

谷里书院整本书阅读理论啃读与实操研习营|大咖云集,多重福利!

2023春季全套最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电子课本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语各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你的点赞、在看,让我元气满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